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创意转化为量产商品,是他们面临的终极考验。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是每一个设计学子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4月11日,武汉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2022级65名学生在两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深圳市宝安区“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了解从创意概念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以及如何推动学生设计作品实现商业化落地。

产品设计落地通常面临初试、中试、大批量生产环节,需要相当的验证成本。中试堪称良品率的“炼金术”,能集中暴露设计缺陷,需反复验证优化工艺,有些产品甚至要历经上千次迭代才能量产。负责人表示:“反复验证时,我们不断发现设计不足并及时改进,才达量产标准。”对小微团队而言,开模成本是难以跨越的门槛。为此,平台打造云工厂资源,为创新者提供强大支持,助力完美设计落地。通过努力,平台不仅帮企业大幅节省模具成本,还显著缩短试错周期,有效降低产业化风险。

聚焦设计与制造衔接的痛点,平台打造了全链路服务模式。师生们一边观摩,一边结合自身学习和项目经验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创客中心,学生们通过观察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深入理解工业生产的流程与要求,进而能够设计出更贴合生产实际、易于落地的产品。

“设计师不能只做‘图纸上的艺术家’。”平台特邀导师指出,“平台不仅服务于小微企业,也非常乐意提供‘接地气’的实习经历,让学生能直接接触模具环节、测试环节等。”
“以前总以为好的设计就是炫酷的造型或新颖的概念,这次实习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工业设计专业蒋依然感慨道。“除了草图渲染和模型展示,生产流程以前接触得不多,这次终于对老师们反复提及的产业链有了实感”,陈亦姿同学表示。正如带队教师雷鸣副教授观察到的:“学生们最大的变化是从‘我要做惊艳的设计’转向‘我要做能解决问题的设计’。这种思维转变,或许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关键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