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水墨艺术家刘一原来校为师生做笔墨示范

发布时间:2025-03-24 发布者: 浏览次数:


2025322日星期六下午两点半,著名水墨艺术家刘一原教授莅临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为师生们进行了中国写意画基本知识讲解与笔墨示范。学院院长管家庆教授、绘画与公共艺术系江澜教授、6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授课活动。

刘一原教授提出,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自由度最高的绘画形式。它一方面具有状物性,能用笔墨来表现事物;另一方面也具有抒情性,凭借写意,艺术家可以调动自己的情感并发挥想象,在状物的同时,突破物象客观形象的局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勾皴点染等程式化语言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灵活运用。因此,写意画不重物象的形真,而重意浓,这就是齐白石先生所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刘教授继续指出,写意画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自由度,最核心的要素是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笔墨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媒材。借由这种媒材,中国绘画造就了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技法语言与审美意蕴,如墨分五彩、骨法用笔等,都是独属于中国绘画的审美特性。可以说,中国绘画的工具决定了中国画的表现样式。中国的毛笔虽然是软性材料,但笔墨线条的基本要求却是圆润厚重,立得起来,即线条要有骨力,这是写意画对于笔墨技巧的基本要求。其次,笔墨除了媒材属性之外,还具有精神含量。艺术家个人的精神境界、人格情操等,都能通过笔墨线条来传达艺术家本人的生命状态。由此引申,刘教授还谈到了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作画。他认为,人工智能作画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情感表达,也没有提供给观众以艺术创造过程性的体味空间。因为绘画呈现给观众的,不能仅仅是绘画最后的结果,而是让观众在品味笔墨使转变化中,通过笔情墨趣体会到艺术家创作时刻的心灵状态,并达到与艺术家在情感上的沟通与共振,而这也恰是艺术家作画与智能机器作画的最大差别。

刘教授指出书法与绘画的“同源”,主要是指两者在对点线意趣和线条质量的要求上具有共通性,练习书法对于作画有一定的帮助,但也不能把此观点绝对化。他强调,尽管书画同源,但书与画各有其道,有各自领域的艺术要求与评价标准。一个好的书法家,不必然就是一个好画家。反过来,一个好的画家,也不必然就是一个好的书法家。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书法与绘画同时都很好的艺术家也有,比如赵孟頫、吴昌硕等,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遍要求。


最后,刘教授为师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笔墨演示,先后画了柳叶、兰花、月季、竹、梅、紫藤、秋林。在示范过程中,刘教授讲解了用笔的基本要领:一、用大笔来画,充分发挥笔墨线条的多样性表现力;二、悬肘站着作画,这样手臂的运动范围能更大更灵活。三、笔根保持干净的水分,用笔尖与笔腹蘸墨;四、所有的墨色变化不是在盘子里调好,而通过运腕来达到。这里,刘教授特意引用了齐白石先生的话:“人但知墨中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五、用笔要果断沉着,稳健有力,能上下左右自由反复运作,注意保留用笔中的偶然性效果。六、秉持徐悲鸿先生所说的“宁脏勿净”作画原则,线条要有提按使转节奏,有屋漏痕、折钗股的厚重感,不要轻薄光溜。

通过刘教授的细致梳理与多样演示,师生们纷纷表示开了眼界,受益匪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魅力与文化深度,活动气氛热烈充实。


刘一原教授简介:19427月生于武汉市。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即以绘制中国古代绘画为职业,1979年考取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后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山水画和花鸟画,并致力于现当代水墨的创作与研究。2002年退休后便潜心投入创作和举办个人艺术展。


示范一

示范二

示范三

示范四


上一条: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暨读书班开班式 下一条:【艺术学院】艺术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经验及启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