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探艺‘荆’典”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鄂州博物馆开展文化调研。团队在副馆长方燕的带领下,深入考察馆藏珍品,探访传统铜镜制作工坊,并与博物馆方就联合开发儿童研学课程体系展开实质性研讨。此次活动旨在深度挖掘荆楚文化视觉符号,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为活化利用地方文化遗产、服务美育教育提供学院智慧。

在鄂州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团队沉浸式参观了各个主题展馆,重点调研了承载深厚历史底蕴的文物。从反映古代高超铸造技艺的青铜礼器,到纹饰精美、蕴含丰富精神世界的战国秦汉铜镜,再到记录地方历史脉络的珍贵文献与瓷器,每一件展品都成为团队理解荆楚文化美学特征与精神内核的生动教材。师生们细致观察器物造型、纹饰构图与工艺细节,为后续视觉转译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调研的焦点延伸至博物馆后方的铜镜非遗传承基地。师生们实地观摩了鄂州铜镜非遗传承人仙有生展示的传统铜镜制作全过程,从泥范制作、纹饰雕刻到浇铸打磨,每一步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匠心。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了解用于制作模范的特殊红土(夯范土)环节,随队教授们亲自上手触摸感受材料细腻的质地与湿度,直观体会了传统材料对器物最终形态的关键影响。这种零距离接触,让师生们对“材美工巧”的传统造物智慧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最后双方围绕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进行了深入合作探讨,鄂州博物馆副馆长方燕在研讨中强调:“博物馆不仅是文化殿堂,更是教育创新的土壤。我们期待与武科大深度联动,将馆藏文物与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创造的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建立文化认同。” 艺术与设计学院视传系主任王伟阐释合作方向:“我们将融合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当地的非遗技艺体验以及艺术设计的创新方法,打造一系列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文化研学‘金课’,让文化遗产真正走进新生代的生活。” 对此,聂虹教授着重补充教具开发构想,每门课程都将配套“一课一书一材料包”体系,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教具,让孩子把“可触摸的历史”带回家,实现工艺智慧的场景化传递。"

研讨中,多位专业教师进一步提出将博物馆资源深度融入学院教学体系:在本科课程中增设荆楚非遗专题设计模块,同时推动毕业设计选题与馆方研究需求对接,使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形成双向赋能。此次合作框架的确立,标志着校馆协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迈入体系化、可持续的新阶段。